English

多方采撷精心雕刻

1999-01-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贾玉英 我有话说

包拯是宋代清廉刚正的“直臣”,在民间传说中则成为神人合一的清官。对这样一位受人关注的名人,可能由于资料零散且又粗略的缘故,长时期文史学界的研究比较薄弱。“文革”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清官”的讨论、包拯家族墓的发现,对清官包拯引起关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为学术研究注入蓬勃生机,对包拯研究逐渐深入。孔繁敏先生可谓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包拯研究最为深入、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新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孔繁敏著《包拯研究》显示,他自8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当研究生时,于主攻南宋兵制之余,即开始进行历史人物包拯的研究,至1986年编著发表了《包拯年谱》一书。此后作者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订补充,其中包括发掘和考订新资料,探讨和评说包拯生平中的重大问题,并由历史人物扩及故事人物、文学人物,先后发表了6篇有关包拯的学术论文,又融会贯通已有的研究成果,历经12年的努力才完成此书。

此书首先深入阐释了包拯活动的历史舞台,以及包拯的家世、主要事迹和治国思想。其次是梳理考辨流传近千年的包公故事的来龙去脉,分析其艺术形象及其在海外的影响。三是对包拯著作、包氏宗谱及有关资料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详细考订。此书经多年积累、精心雕刻而成,新的见解迭出,学术含量丰富,从中可见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

此书详细占有并细致考订资料,拓宽了以往的研究视野。此书资料经十几年搜集,涉及历史、文学、考古诸方面,尤其是有关包氏宗谱资料,是作者近些年从皖、浙、苏、赣四省新搜集的,还做过一些实地调查。正因以翔实资料为基础,一则可能澄清或纠正一些历史谜团或讹误,使论述建立在可信的基础之上。如纠正数百年来将《仁宗实录·包拯附传》误作仁宗、英宗《两朝国史·包拯传》,考订《宋史·包拯传》及诸种包氏宗谱的讹误,将包拯184篇奏议考订系年等;二则可能打破传统史学有关人物研究的范畴,调整研究角度,拓宽学术视野。如对包拯的人物研究实际已超出史学范畴,跳出单纯的史学思考,扩展到文学、考古乃至具体的氏族学诸领域,其中对包拯族裔世系传承分布及突出事迹的阐述,不仅有助了解包拯及家族史,还为海外包氏寻根访祖提供了新的信息。

此书对包拯历史人物的地位作用及思想特征有独到见解。此书作为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首先对包拯活动的仁宗时代做了具体描绘,比较辩证地分析了仁宗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指出包拯成名与仁宗纳谏有密切的关系,然后通过对包拯仕宦事迹和治国思想的纵横分析,展示了他在历史上的真实风貌,明确肯定他的“直臣”地位和安民思想,阐释了凝结在他身上的忠、孝、廉的优秀品质,同时不为尊者讳,指出他处事的失误和偏颇,思想缺乏宏观和创新,并没有达到所谓改革家、理论家的高度。其中在“包拯与庆历新政”一节,首次深入探讨了他与新政措施及欧阳修等新政人物的矛盾纠葛,并评论其得失异同。他在宋代的影响,实际主要限于仕宦所至的开封、合肥、端州诸地,元代兴起杂剧热,他才成为最著名的清官代表。

此书对包公故事和清官文化首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架构分析。学术界对作为历史人物的包拯研究尚有一些成果,而对文学艺术中的包公研究较为薄弱,其实包公作为宋代以来流传最广的清官代表,在民间有深远的影响。此书从这一人物的特点出发,设专章概述了包公故事从宋元话本、戏文、杂剧到明清词话、传奇、小说,以至近现代影视戏曲的漫长流传过程,并选取思想艺术性高、影响面大的《陈州粜米》、《仁宗认母》、《秦香莲》三则故事,具体说明其流传轨迹与艺术形象。作者作为历史专业出身的又去涉足文学艺术领域,进行这项筚路蓝缕的学术研究,实非易事。书中还着力分析了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历史与艺术形象中清官的区别,指出清官文化的实质是市民文化,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部分所内涵的清廉刚正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共同价值取向,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廉政与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此书既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又是包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所展现的包拯历史形象征服人心,艺术形象感人肺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